2009年第12期《同行》杂志刊登题为“彭寿:精神飞动”一文,现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诚朴而敏锐,敢思而善行。大气磅薄而又亲和细腻,豪放开朗而又缜密稳健;
彭寿,跟他接触,总会让人忽生一股豪气,因此常有人称呼他“彭将军”或“彭大帅”。听他讲战略、说方法,耳畔总会响起“我要飞得更高……”那昂扬的旋律;
他不止让人澎湃,更让人叹服:
今年,他当选为新一届国际玻璃协会执委会副主席,成为进入国际玻璃协会最高5人管理层的中国第一人。他因此被称为玻璃业界的何振梁;
他一手操盘了研究院所向企业化、市场化、工程化、国际化转型之路,结束了靠收设计费吃饭的困境,而将企业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之地:集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工程总包、加工制造、产品生产为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集团。2002年以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每年都以逐年翻番速度递增着。眼下,他领导的企业占有80%以上国内高端玻璃技术市场份额,在用中国技术设计建设的国外玻璃生产线中占据90%份额;
他将企业业务能力从完全依靠国家拨款发展到名列世界顶级工程设计咨询公司200强——ENR评出的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00强阵营里,中国公司仅有几家,这是一个崭新的名字: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工程)。正是他,彭寿,中国建材工程和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蚌埠院)的掌门人,将这个排名每年往前推进;
作为一个技术型企业家,1991年至2000年间,他创造出中国玻璃史上的“三个第一”: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条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条超薄浮法玻璃深加工生产线;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玻璃厂烟气脱硫项目技术攻关,发明了多段喷淋加脱水环的新型脱硫塔,为中国玻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独特贡献;
作为一个开拓型企业家,他率领的企业创造了四个第一:第一个进行国内玻璃工程项目总承包,第一个将中国浮法技术和成套设备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第一个设计出1000t/d浮法玻璃生产线,第一个在大型浮法玻璃生产线成功地生产出3毫米玻璃;
强力进军玻璃和水泥传统市场的同时,他的企业近期又在国内科学布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太阳能产业基地陆续“布点”安徽蚌埠、合肥、江苏太仓、广东佛山、四川成都,创造了阔步挺进新兴产业的神话;
他演绎的,是一个全新视野的企业领头人的故事。
彭寿:精神飞动
——中国玻璃工程技术的新一代领军人
为了可以与这位著名的“空中飞人”见上一面,长长的约访几乎持续了半年。这天,记者一大早就来到其秘书室等待。没想到,前来拜访和等待签发重要文件的人已经使秘书室显得相当拥挤,仍还有行色匆匆的人加入等待的队伍中。彭寿的秘书告诉记者,旁边的接待室里还有一拨客人。
原定九点的采访因不断前来的客人一直在延迟。
不过,这倒让记者有机会从事务中多一点听到他声音:“我要的是结果,如果觉得结果难以到达,就先从既定的目标结果出发,倒推着算过程……”,“找到关键人很重要,做事要找最有效率的方法……”。不时传来的彭寿的声音,高亢而有穿透力,笑声则爽朗而清澈,里面有种不容质疑的坚定。而他面对问题总是直取要害,一言中的,殆荡利落,真让人感受到传说中的“彭大帅”的气度。
2009,抢占新兴产业
终于见到彭寿本人,他比记者想象的要年轻得多,浑身上下充满激情。和那有力的声音相一致,出生于安徽桐城却有着北方人的豪爽性格。
彭寿领导的企业与他的气度颇为相当。与普遍遇到的因金融危机而导致企业战略收缩大为不同,中国建材工程/蚌埠院今年的成绩单上,可谓在国际国内均拿到了高分。
一向在国际市场上风生水起的中国建材工程/蚌埠院,今年却在国内大举布局,几乎进入了一个全面主动状态,“我们的战略做了些微调,除了原有的玻璃、水泥和建筑这三大主营业务之外,开拓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2008年12月15日,彭寿与安徽省滁州市市长缪学刚分别在蚌埠院与滁州市政府“打造滁州市(凤阳县)千亿元硅产业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此项目将带动当地千亿产业的发展。
2009年5月26日上午,中建材太阳能广东基地在国家高新区佛山三水园隆重奠基。这是广东省首个太阳能产业基地。
同时,蚌埠院在蚌埠开发建设的占地面积2000多亩的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将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玻璃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成为玻璃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一期工程全部达产后将形成3个年产值超亿元的高科技企业,实现总年产值4亿元、利税1.5亿元。二期工程中航三鑫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线也正在紧张建设。
安徽蚌埠、江苏太仓、广东佛山,除这三大基地外,3月30日,还签约在成都投资27亿元,建设3条0.5毫米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2010年建成投产,将填补国内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的空白。接着,又将在合肥投资建设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在安徽打造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基地。
目前,彭寿领导的蚌埠院在加大光电玻璃、薄膜太阳能电池、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材料、装备制造和产品生产技术等方面研发的同时,在短短二个月时间之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范围内将太阳能产业基地陆续选址布点。现在,蚌埠院已将太阳能产业和信息显示玻璃产业基地迅速布点在全国五大地区,成为新兴产业名副其实的“急先锋”。
据记者了解,蚌埠院从着力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太阳能光伏、光电玻璃等新能源、新材料的产业基地出发,发展完整的从研发、装备制造、产品生产和推广应用的太阳能产业链,由此形成了云顶集团·3118acm品牌塑造过程中产业与工程并进的新局面。
“新布局旨在发展完整的产业链,开拓新玻璃、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集中全国优势资源,打造太阳能产业集群,形成太阳能研发、装备制造和推广应用的上下游产业链,彭寿心中早有一幅 “阳光蓝图”。
尽管危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已逐渐淡去,但世界经济并没有真正复苏,选择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新兴产业布点,仍不得不说是个大胆的决定。不过,业内人士对站在国际玻璃行业最高处的彭寿有如此的魄力和行动并不意外。
“这一两年金融危机实际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影响,主要是因为危机前投标的国外项目已经在建,一般需要数年时间,而投资数十亿的大型项目也不可能说停就停。金融危机对工程的影响在2009后会渐渐略有体现。但现在整个市场形势正在好转,尤其是我们主要的客户对象是发展中国家。但即便如此,也只能保持销售收入不变,而并不足以实现今年新增的10个亿的销售目标、以及往后可持续的增长。要打造百亿集团,做百年老店,就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也是我们迅速布点投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重要原因。”彭寿告诉记者。
国际玻璃协会的“何振梁”
业外人士可能很难一下子看得懂上述布点的真正涵义。而事实上,这只是国内布局部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成绩大单,更是可圈可点。
就在今年6月2日,国际玻璃协会在加拿大温哥华选举新一届执委会管理层,彭寿当选为执委会副主席,成为国际玻璃学术界的11位最高决策和执行成员之一,任期为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这是中国人首次入选国际玻璃协会执委会的5人最高管理层,为中国在世界玻璃行业争得了话语权。海内外媒体纷纷聚焦,彭寿被称为国际玻璃协会的“何振梁”。
中国建材工程/蚌埠院在国际玻璃产业中确立的地位,还首先缘于彭寿对国际市场的开拓。
与“巨人”共舞,方能成为巨人。这一句话,彭寿曾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到,也贯彻在他的行动当中。当年,他主政中国建材工程/蚌埠院之后,作出的重要决定,就是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
当年,正当蚌埠院与原主管单位脱钩、划归中国建材集团之时,甫一上任的彭寿敏锐地洞察到:在国内很难改变“研究院最多收点设计费”的传统思路,走出去,从国际市场上找出路才是强企之策。他第一个走出国门,带领大家从国际市场的蛋糕中找市场,争份额。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成了名符其实的“空中飞人”。
2007年,公司总承包的印尼900t/d浮法玻璃生产线顺利投产,实现了中国浮法技术的新突破,获得了中国企业新纪录重大创新项目最大板宽和最低油耗两项新纪录;
2008年,中国建材工程总承包的土耳其恰那卡莱日产6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按期顺利投产,这条生产线设计及装备全部采用欧洲技术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的成功实施,表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国际水泥工程高端市场。
其实早在2002前,越南日产40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工程设计项目进行国际招标,数十家世界著名公司前来投标。经过十几回合谈判,中国建材工程凭借优秀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一举取胜。首战告捷,企业声名远播,当年就一下签订了哥伦比亚、缅甸、越南等国的五项工程总承包和技术服务合同。
经过多年积累,公司目前已与近300家跨国公司保持良好合作,与西门子、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海外工程由东南亚、中东、非洲发展到全球,创汇数亿美元。数年来共签订了国外玻璃和水泥工程总承包、技术服务以及对外贸易合同近百项,合同额增长了十几倍,国外项目收入已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70%以上。
一次次走出国门的成功合作,不仅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技术的魅力,也为国家创造了财富,“云顶集团·3118acm”品牌的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忠诚度得以大幅提升。2009年,企业第4次蝉联上海市实施“走出去”战略先进企业,位列第4名;与此同时,“云顶集团·3118acm”被评为安徽省十大强省品牌。
眼下,公司占领了80%左右的国内高端玻璃技术市场份额和90%左右的用中国技术设计建设的国外玻璃生产线。同时,公司应用自主开发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和装备为德国海德堡、日本太平洋等国际著名水泥公司建设了几十条大型水泥生产线。企业集团在土耳其、哥伦比亚、蒙古、沙特等国家承揽了几十个生产线设计与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额达十几亿美元。
而公司的分、子公司和相关机构已遍及蚌埠、上海、北京、深圳、南京、大连、海南以及美国、越南、印尼等地。2008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了40亿元,品牌塑造又取得了新的成绩。
彭寿,精神飞动
事实上,当年那个深居中国中部小城蚌埠的研究院,尽管属中央驻皖单位,但可能并没有太多人会预见到她今日的成就。
1971年,“文化大革命”将(中国)玻璃工业设计院分解、下放,一支队伍从北京来到蚌埠,成为了今天的蚌埠院。
而2002年彭寿出任中国建材工程/蚌埠院总经理、院长时,正值蚌埠院刚刚从原主管单位脱钩不久,划归中国建材集团管理。众人身处迷局思量茫茫前路之际,彭寿却敏锐地感觉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将要到来了。
脱钩意味着转型。从纯粹的靠拔款、靠收一点设计费过日子的状态到走向市场,这是死路还是活局 ?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前路,不一样的未来。
有记者引用康有为的“精神飞动”来形容彭寿。豪爽、快乐、善思、乐行、缜密,这些词语哪一个放到彭寿身上都不为过,而少了任何一个都可能忽略他的优点,更无法诠释今天他做到的一切。
凭借20年业内履历和眼光,彭寿很快提出了“以EPC为主、相关业务并存”的国际化工程公司这一全新的公司业务模式,以便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上“与巨人共舞”,打造中国建材技术出口的“航空母舰”。正可谓“精神飞动”。彭寿不但将蚌埠院引向市场模式,更将其一步带入国际市场。
“几年时间内,企业实现了经济指标持续翻番,主营业务收入从2002年的几千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40多亿元,增长了43倍。”接受采访的蚌埠院副院长告诉记者,“当年为5000万的年终目标而努力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而今年,我们院上下正在为实现50亿的目标协力奋斗!”
精神飞动的彭寿并非“天外来客”,而是一个地道的“蚌院人”。1982年,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毕业生,彭寿离开就读四年的武汉建材学院无机材料工程专业,进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玻璃所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之后的数年里,彭寿先后担任过多种职务,2000年8月开始任蚌埠院院长,并在2004年开始就任中国云顶集团·3118acm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6年公司更名,彭寿就任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至今。
旁人看来,彭寿这一路可谓走的是顺风顺水。然而在公司内部,彭寿却是一直用实力和能力征服众人。
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彭寿曾相继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1991年至2000年间,彭寿创造出中国玻璃史上的“三个第一”: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条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条超薄浮法玻璃深加工生产线;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玻璃厂烟气脱硫项目技术攻关,发明了多段喷淋加脱水环的新型脱硫塔,为中国玻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独特贡献。
新的平台上,彭寿率领的企业创造了 “四个第一”:成为第一个进行国内玻璃工程项目总承包,第一个将中国浮法技术和成套设备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第一个设计出1000t/d浮法玻璃生产线,第一个在大型浮法玻璃生产线成功地生产出3毫米玻璃。“目前,企业集团已形成了从核心技术到工程服务,从研发到成果转化、产业化两条产业链,并正在一步步‘伸长增粗’。”
而在此过程中,彭寿还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企业的兼并重组和作为中国建材的重要板块“中国云顶集团·3118acm”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挂牌上市。
几年来,彭寿驾驭的企业实现了超常规快速发展,彭寿本人也像疾驰的跑车般一往无前,他追求着并致力于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让车外面的人感觉舒服,车里的人坐着舒服。”
手握企业发展的“方向盘”,彭寿一直致力于实现客户、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和谐境界。在彭寿眼里,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为此,他制定了一整套的员工培训和激励机制。去年,成都南玻的项目超额实现了预期目标,彭寿当即兑现承诺,奖励项目组100万元人民币,奖励项目经理了一辆帕萨特轿车。科学严谨的企业管理机制使彭寿带领的这支团队凝心聚力、充满活力,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彭寿不只是让自己,而是让整个企业在“精神飞动”。
科学技术:让企业永远有强引擎
接受我们采访的蚌埠院副院长最近这些天也格外忙。即便是在公司待了一个星期,记者也只借着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匆匆见了他两面而已。“集团公司对蚌埠院发展战略做了些调整,除了投资新兴产业之外,也将华光集团划转到蚌埠院。”
蚌埠院是中国建材集团公司的“科技平台”,技术出身的彭寿一直将此作为手上的制胜利器。他对外广拓市场的底气,恰来自于对技术的自信。事实上,这个平台一直都值得骄傲。
作为中国建材集团太阳能光伏和信息显示玻璃的产业平台,早在数年前,蚌埠院就把握先机,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理念,投入薄膜太阳能、光电玻璃等高端技术研发,并逐步在光电玻璃、镀膜玻璃、薄膜太阳能电池、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材料的研发、装备制造和产品生产技术等方面形成了核心技术优势,拥有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最近这一次,蚌埠院更是出手不凡: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用TCO导电膜玻璃基片生产线在蚌埠基地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25亿元,彻底改变国内非晶硅TCO基板依赖进口的现状。国内第一条0.5mm超薄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在成都液晶玻璃基板基地开工建设,总投资27亿元,年产300万片液晶玻璃基板,将化解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瓶颈。装备制造及太阳能太仓基地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太阳能广东佛山基地预计建成后5年内,将带动600亿元的GDP增长。
新玻璃、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技术的开发,既迅速提升了蚌埠院在产业发展上的步伐,又形成了蚌埠院和中国建材工程在工程服务上的新的核心竞争优势。
而新加盟的安徽华光玻璃集团,以技术创新为强劲动力,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建设新玻璃新材料国家级的示范生产线,将努力打造新玻璃新能源产业平台和基地。
实际上,在记者看来,中国建材工程和蚌埠院一直生动诠释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名言的意义。
2007年,中国建材工程研究开发的日产250吨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荣获中国企业新纪录重大创新项目奖第四名,而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和谐号动车组、水立方和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说到这个,公司上下无不充满了自豪,“可以说,我们打破了国际玻璃巨头对该技术的垄断,推动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该技术获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刚刚又获得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在向着超大浮法玻璃生产线进军的同时,超白玻璃生产线成为中国建材工程开拓市场打造品牌的又一个亮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玻璃基片需要使用的超白玻璃透光率在92%以上。超白玻璃科技含量高,生产难度大,售价是普通玻璃4~5倍,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国PPG、法国圣戈班、英国皮尔金顿、日本旭硝子等少数企业掌握超白玻璃的生产技术,而国内由于没有企业能够生产超 白玻璃,所需超白玻璃全部依赖进口。
据记者了解,公司采用自主创新技术进行总承包建设的信义浮法线纯低温余热发电工程,是我国首例玻璃厂余热发电项目,对玻璃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推动玻璃行业节能减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公司自主创新的玻璃熔窑烟气脱硫除尘技术正在推广应用,获得安徽省“115”产业立项的“浮法玻璃高效节能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已取得显著成果,玻璃熔窑全氧燃烧、低辐射(Low—E)玻璃的制备技术及其装备的研发即将投入正式生产等等。
同时,中国建材工程还在蚌埠高新区投资建设了云顶集团·3118acm科技园,专业生产建材成套装备和是光伏产业装备,使得相关业务在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工程总承包带动下得以迅速推进。
蚌埠院还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薄膜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玻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而且目前正在申报浮法玻璃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薄膜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公司在广东、北京建立了光电研发中心,促进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研发及技术成果产业化来推动关键材料国产化进程,抢占行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近年来,公司荣获省部级以上优秀工程项目和科技成果奖1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0多项,科技贡献率高达70%以上。公司被审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
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不断由公司的研究中心推出,并充分发挥有产业依托的自主创新体系优势,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从研制—试验—应用的时间,迅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建材行业改变资源和能源依赖的现状,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使得科学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可以不夸张的说,蚌埠院为大力推进我国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型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位行业人士这样评述。
彭寿的目标,是百亿集团、百年老店。
在企业发展上,彭寿一向坚持品牌战略。公司除了不断强化玻璃、水泥、建筑“三大主业”,坚持着力打造云顶集团·3118acm工程、云顶集团·3118acm机电、云顶集团·3118acm矿产、云顶集团·3118acm环保节能“四大品牌”之外,开始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的动力,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从2000年蚌埠院由科研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单位,到2006年“中国云顶集团·3118acm”更名为“中国建材工程”, 再到这次应对金融危机,每一次企业战略方向的调整都给蚌埠院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这是有着敏锐触觉和屋脊视角的企业掌舵者高度前瞻并极具行动力的大胆举措。
站的高、望的远,始终在玻璃和工程行业工作的这份坚持,让彭寿非常了解中国和世界同行的竞争差异点、市场需求点、利润点和发展趋势等。“立足于做精品、创品牌,我们正在由装备出口向技术、品牌出口作重大转变。”